泥河湾科学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阳原召开

泥河湾科学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阳原召开

泥河湾科学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阳原召开

(化石网cnfossil.com)据河青新闻网(记者 耿硕 实习生 董墨寒):2024年8月21日,“泥河湾科学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张家口市阳原县河北省泥河湾研究中心成功召开。

在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指导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北省泥河湾文化研究会、阳原县泥河湾文化研究会等单位承办的泥河湾科学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张家口市阳原县河北省泥河湾研究中心开幕。中外专家学者代表走进“东方人类的故乡”——泥河湾,展望未来科研发展,致敬一代代科学工作者扎根大地、矢志探索的科学精神。

来自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德国以及国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自然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西大学、辽宁大学、河北师范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近100名领导专家代表出席会议,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张家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以及阳原县委、县政府、河北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等单位的领导出席会议。

据了解,泥河湾盆地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张家口市,1924年,美国地质学家巴尔博以泥河湾村的名字命名了泥河湾盆地的湖相地层,使泥河湾具有了第一个科学名词——“泥河湾层”,从而揭开了泥河湾科学研究的序幕。100年间,在中外数辈科研学者艰苦卓绝的持续努力下,泥河湾盆地科学成果显著,发现旧石器遗址380余处,时代自近180万年至1万年间,基本构建起了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的文化序列,是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文化序列最完整的地区,日渐成为东亚地区地质学、古生物学、古环境、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关键地区,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

“泥河湾科学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为期4天。其间,近30位学者将就古人类、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新发现、早期人类扩散和演化的环境影响、更新世欧亚大陆东西方人群扩散与文化互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等主题展开讨论与汇报。

相关:泥河湾科学发现100周年!中外专家走进“东方人类的故乡”

(化石网cnfossil.com)据河北日报客户端8月21日讯(记者 龚正龙):百年探索,薪火相传。今天上午,在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指导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泥河湾科学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张家口市阳原县河北省泥河湾研究中心开幕。中外专家学者代表走进“东方人类的故乡”——泥河湾,庆祝泥河湾科学发现100周年,致敬一代代科学工作者扎根大地、矢志探索的科学精神。

1924年,美国地质学家巴尔博以泥河湾村的名字命名了泥河湾盆地的湖相地层,使泥河湾具有了第一个科学名词——“泥河湾层”,从而揭开了泥河湾科学研究的序幕。100年间,在中外数辈科研学者艰苦卓绝的持续努力下,泥河湾不断取得重要发现,成为探索东亚地区人类起源演化的重要区域,也成为中国乃至东亚不可替代的一处重要古人类文化遗产。

百年来,泥河湾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发现——距今176万年的马圈沟遗址、距今136万年的小长梁遗址、距今110万年的东谷坨遗址、距今79万年的马梁遗址、距今30多万年的山兑遗址群、距今20万至16万年的侯家窑遗址、距今9万至8万年的板井子遗址、距今4.5万年的西白马营遗址、距今1.6万至0.5万年的虎头梁遗址群……如今,泥河湾盆地已成为中国北方第四纪研究的科学宝库,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古人类文化遗存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文化序列最完整的区域,为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泥河湾盆地有诸多不同时代遗址,将各个时段遗址的文化内涵串联起来,明显显示出古人类演化的连续性和文化与技术的承继性,在探索东亚地区人类起源与演化的科学研究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泥河湾埋藏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根系,通过对这个区域研究以及与华北其它地区进行比较性综合研究,可以把华夏大地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更清楚、更完整。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不断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河北省持续推进泥河湾遗址群的遗产保护工作,积极谋划改善基础科研设施和条件,努力为科学研究创造优越环境和舒适条件。如今,泥河湾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遗址群核心区交通设施大幅提升,环境整治卓有成效,绿水青山的风貌正逐步形成,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泥河湾研究中心投入使用,遗址保护工程初见成效,泥河湾遗址博物馆即将建成,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成效逐渐显现,正在造福一方百姓。今后,河北将继续持续深入推进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加强多学科综合研究,努力取得更多考古新发现、新成果,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国际性的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基地,宣传展示中华灿烂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窗口,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相关:中外专家学者齐聚“东方人类的故乡”!泥河湾科学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化石网cnfossil.com)据纵览客户端讯(河北日报 记者 龚正龙、李艳红):百年探索,薪火相传。8月21日,在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指导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河北省泥河湾文化研究会等单位承办的泥河湾科学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张家口市阳原县河北省泥河湾研究中心召开。中外专家学者代表走进“东方人类的故乡”——泥河湾,庆祝泥河湾科学发现100周年,致敬一代代科学工作者扎根大地、矢志探索的科学精神。

1924年,美国地质学家巴尔博以泥河湾村的名字命名了泥河湾盆地的湖相地层,使泥河湾具有了第一个科学名词——“泥河湾层”,从而揭开了泥河湾科学研究的序幕。100年间,在中外数辈科研学者艰苦卓绝的持续努力下,泥河湾不断取得重要发现,成为探索东亚地区人类起源演化的重要区域,也成为中国乃至东亚不可替代的一处重要古人类文化遗产。

百年来,泥河湾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发现——距今176万年的马圈沟遗址、距今136万年的小长梁遗址、距今110万年的东谷坨遗址、距今79万年的马梁遗址、距今30多万年的山兑遗址群、距今20万至16万年的侯家窑遗址、距今9万至8万年的板井子遗址、距今4.5万年的西白马营遗址、距今1.6万至0.5万年的虎头梁遗址群……如今,泥河湾盆地已成为中国北方第四纪研究的科学宝库,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古人类文化遗存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文化序列最完整的区域,为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不断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河北省持续推进泥河湾遗址群的遗产保护工作,积极谋划改善基础科研设施和条件,努力为科学研究创造优越环境和舒适条件。如今,泥河湾遗址群核心区交通设施大幅提升,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泥河湾研究中心投入使用,遗址保护工程初见成效,泥河湾遗址博物馆即将建成,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成效逐渐显现。今后,河北将持续深入推进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加强多学科综合研究,努力取得更多考古新发现、新成果,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国际性的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基地,宣传展示中华灿烂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窗口,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据悉,此次会议为期4天,近30位专家学者将就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新发现、早期人类扩散和演化的环境影响、更新世欧亚大陆东西方人群扩散与文化互动、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等主题展开讨论与汇报。

相关:中外专家百年再议“中国奥杜威峡谷”泥河湾科学发现

(化石网cnfossil.com)据中新社张家口8月21日电 (记者 陈林):享有“东方人类的故乡”和“中国的奥杜威峡谷”之誉的泥河湾遗址,地质考察考古发掘已历经百年。这一科学发现为何会助推东西方文化交流,21日在泥河湾遗址所在地河北省阳原县举行的“泥河湾科学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学者给出了答案。

泥河湾是阳原县东部一个小山村的名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付巧妹说,1924年,法国博物学家桑志华等学者到泥河湾考察古生物化石,美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发表有关泥河湾盆地的首篇学术文章,将泥河湾村附近的河湖相沉积物命名为“泥河湾层”,开启了泥河湾盆地的科考历史,自此“泥河湾层”“泥河湾动物群”被国际学术界知晓和重视。

“泥河湾前期的科研工作由西方学者主导,后期的研究工作由中国学者完成。”旧石器考古学家、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谢飞说,1921年,泥河湾村天主教堂的法国神父文森特在泥河湾附近地层中寻找到一批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1924年,巴尔博前来考察,发表文章将村附近的河湖相沉积物命名为“泥河湾层”,泥河湾首次具有了科学的含义。

谢飞说,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务院批准的第一项涉外合作考古项目就在泥河湾。即1991年至1992年泥河湾东谷坨遗址的中美合作研究。1996年,中美泥河湾联合考古队发掘了泥河湾飞梁遗址。这些合作所取得的成绩,对中国旧石器考古影响不可估量。

据了解,中美学者广泛对话交流,引进了国际上流行的旧石器考古发掘、记录、研究方法,发掘记录方法改进、完善,并逐步形成统一标准,并在后来的发掘中广泛应用。

谢飞说,通过在泥河湾的亲身经历,美国学者承认了泥河湾旧石器考古的研究成果,尤其认可了早更新世的旧石器遗址及其年代。同时中国学者系统地掌握了科学的田野发掘技术和实验分析方法,在旧石器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上基本实现了与世界接轨。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资料显示,100年来,数辈中外地质、考古学者对泥河湾遗址开展了持续不断的科研探索,基本构建起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的文化序列,是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文化序列最完整的地区。

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看来,泥河湾盆地是东亚最早的人类驻足地之一,是东方人类演化的摇篮,是非洲之外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最丰富、体系最完整的地区。“这里的第四纪河湖相和黄土地层埋藏着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基本完整的文化序列,保存着大量与古人类生存关系密切的哺乳动物化石,记录着二百万年间华北气候与环境变迁的历史。”

已是第5次走进泥河湾的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Robin Dennell说,泥河湾盆地保留了至今近180万年至1万年,甚至几千年间完整的考古记录,记录了人们在这里生活、生存情况,这是世界范围内少有的几个地区之一,“需要几代人终其一生去研究”,“非常幸运,能够参与这项工作的研究”。

记者从此次会议获悉,河北有关部门正在努力推进泥河湾遗址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泥河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