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部首次发现深吻型暴龙类恐龙新属种

(化石网cnfossil.com)据浙江自然博物院(郑文杰):7月25日,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多学科开放获取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在线发表了中国东南部发现的暴龙类恐龙新属种研究成果。该研究由浙江自然博物院古生物研究人员郑文杰、金幸生、谢俊芳和杜天明共同完成。为感谢著名古生物学家徐星院士在浙江自然博物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以及他在恐龙学研究的贡献,特将新种暴龙命名为徐氏亚洲暴龙(Asiatyrannus xui)。

亚洲暴龙生活于距今约7200–66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的中国东南部,虽然化石与虔州龙产自同一层位,但形态上与虔州龙(吻部狭长)明显不同,亚洲暴龙头骨为典型的深吻型(吻部前后向较短,纵向较高),与霸王龙和特暴龙等更为相似,头骨全长47.5 cm,估计体长3.5–4 m左右,约为虔州龙的一半。虽然骨组织分析显示亚洲暴龙未成年,但是已经过了最快速的成长期,为亚成年个体。徐氏亚洲暴龙正型标本保存了一个近完整的头骨、以及尾椎和后肢等头后骨骼。头骨以原始关节状态保存,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深吻型暴龙科恐龙头骨。支序分析显示徐氏亚洲暴龙属于最为进步的暴龙亚科,与诸城暴龙、特暴龙和霸王龙等关系较近,体型则与发现于北美极地的白熊龙更为接近,这是中国东南部首次发现深吻型头骨的暴龙类恐龙。

中国东南部首次发现深吻型暴龙类恐龙新属种

徐氏亚洲暴龙头骨右侧视照片和线描图

中国东南部首次发现深吻型暴龙类恐龙新属种

中国东南部首次发现深吻型暴龙类恐龙新属种

徐氏亚洲暴龙头部复原

中国东南部首次发现深吻型暴龙类恐龙新属种

徐氏亚洲暴龙发现部位(黄色部分)示意图和标本照片

中国东南部首次发现深吻型暴龙类恐龙新属种

徐氏亚洲暴龙复原图

暴龙类恐龙(暴龙超科Tyrannosauroidea)是最著名、最独特、研究最深入的恐龙类群,目前已知约30个物种,最早的暴龙类出现于距今约1.65亿年前的中侏罗世,到距今约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灭绝。暴龙类恐龙中较为进步的暴龙科(Tyrannosauridae)在恐龙时代的最后2000万年左右为亚洲和北美洲的顶级捕食者,如著名的霸王龙和特暴龙等。大部分暴龙科恐龙头骨为深吻型,即头骨前后向相对较短,纵向较高,具有强大的咬合力,包括典型的霸王龙和特暴龙。此外,暴龙科中还有一支系为长吻型头骨,吻部狭长,体型也相对较为纤细,被归为分支龙类,包括分支龙和虔州龙。深吻型特暴龙与长吻型分支龙共同生活在亚洲中部戈壁地区,分支龙的体型相对于特暴龙较小,研究认为它们可能处于不同的生态位。虔州龙则生活在中国东南部,体型较大,估计体长可达9米左右,为当时的顶级掠食者。与中亚戈壁的情况相反,生活在中国东南部的深吻型亚洲龙体型较小,长吻型虔州龙体型较大。亚洲暴龙和虔州龙这两种不同头骨类型、不同体型的暴龙类一起生活在白垩纪末期的中国东南部,说明他们可能也处于不同生态位、采用不同的捕食策略以避免直接竞争。

中国东南部首次发现深吻型暴龙类恐龙新属种

深吻型霸王龙头骨(Longrich and Saitta 2024 Fossil Study)

中国东南部首次发现深吻型暴龙类恐龙新属种

长吻型虔州龙头骨(Lü et al. 2014 Nature Communications; Foster et al 2022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中国东南部首次发现深吻型暴龙类恐龙新属种

霸王龙头部(A),亚洲暴龙(B)和虔州龙(头部)复原

徐星院士是全世界命名恐龙有效属种最多的古生物学家,研究命名的恐龙也包括3种暴龙类恐龙:帝龙、冠龙和羽王龙。帝龙是首个发现保存有羽毛的暴龙类,冠龙发现时为当时已知最古老的暴龙类,羽王龙是目前已知体型最大的带羽毛的恐龙。徐星院士热衷科普,科普文章《飞向蓝天的恐龙》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

中国东南部首次发现深吻型暴龙类恐龙新属种

2023年9月在浙江自然博物院作科普讲座


相关:中国发现新的中等体型暴龙物种 距今约1亿年至6600万年

(化石网cnfossil.com)据中新网北京7月27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开放获取学术期刊《科学报告》最新发表一篇古生物学论文称,研究人员在中国发现晚白垩世(约1亿年至6600万年前)中等体型的深吻暴龙新物种化石,命名为“徐氏亚洲暴龙”,致敬中国恐龙学家徐星院士。

徐氏亚洲暴龙的化石发现及研究,代表了暴龙科在亚洲最南部的身影,为暴龙科在晚白垩世的多样性和演化提供了见解。

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浙江自然博物院郑文杰和同事合作,对2017年在中国东南部江西赣州发现的化石标本进入深入研究,鉴定出这个新物种化石包括一件长47.5厘米接近完整的头骨和部分身体骨骼。该样本总体长据估在3.5米至4米,对其右腓骨结构的分析表明化石样本属于一个尚未完全成年的个体,但已经度过了最快生长期。同时,该标本具有相对较深的吻部和下颚。

对暴龙类物种关系的分析表明,徐氏亚洲暴龙与大型深吻暴龙特暴龙属和暴龙属是近亲,后两者的体型比徐氏亚洲暴龙大两倍以上。论文作者指出,徐氏亚洲暴龙的体型不到长吻的虔州龙的一半,虔州龙是和徐氏亚洲暴龙生活在同一地区、同一时代的暴龙物种。头骨结构和大小的差异表明,这两个物种可能采取了不同的进食策略,并占据了晚白垩世生态系统的不同生态位:虔州龙显然是食物链的顶端,而徐氏亚洲暴龙则可能居于虔州龙和较小的窃蛋龙之间的生态位。

论文作者总结认为,徐氏亚洲暴龙可能是目前唯一确定的中等体型暴龙。过去的研究对其他较小暴龙物种,如矮暴龙和白熊龙的存在与否存有争议,提出属于这些物种的个体可能实际上是大型暴龙的幼体。

相关:新发现暴龙类恐龙:古生物学家详解“暴龙之吻”

(化石网cnfossil.com)据新华社杭州7月26日电(记者 冯源):在恐龙世界里,暴龙类的霸王龙因其威武霸气,一直是影视剧里的“大明星”。浙江自然博物院的古生物研究团队通过化石研究,确定了一种暴龙类恐龙的新属种。它还是我国东南部发现的第一种深吻型暴龙类恐龙。相关学术论文已于北京时间25日23时在国际期刊《科学报告》上在线发表。

上述研究由浙江自然博物院4名古生物研究人员郑文杰、金幸生、谢俊芳和杜天明共同完成。团队将这一新种恐龙命名为“徐氏亚洲暴龙”,以此向长期致力于恐龙研究,并长期支持浙江自然博物院学术和科普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致敬。

浙江自然博物院地球科学部副主任、研究馆员郑文杰介绍,徐氏亚洲暴龙的生活年代是白垩纪末期。这一时期距今已有7200万至6600万年。它的化石标本保留了近乎完整的头骨以及尾椎、后肢等头后骨骼。它属于暴龙科中最为进步的暴龙亚科,与特暴龙、霸王龙关系较近。

郑文杰告诉记者,暴龙类恐龙是一个大家族,被划为暴龙超科。暴龙类最早出现于距今约1.65亿年的中侏罗纪,到距今约6600万年的白垩纪末期灭绝。而暴龙超科里的暴龙科恐龙,在恐龙时代的最后2000万年里,一直是亚洲和北美洲的顶级捕食者。暴龙亚科则又属于暴龙科。

许多人印象中的暴龙都有一个硕大的脑袋。郑文杰说,依据吻部的特征划分,暴龙的头也有两种类型。大部分暴龙科恐龙的头骨为深吻型,头骨前后相对较短,上下颌间距离高一些,看起来有点“方”,像霸王龙和特暴龙的头骨都属于这种类型。徐氏亚洲暴龙的头骨全长47.5厘米,也属于深吻型。另有一部分暴龙科恐龙的头骨是长吻型,吻部狭长。这样的恐龙又被归为分支龙类。

在亚洲中部戈壁地区,科学家发现过同时生活的深吻型暴龙和长吻型分支龙。前者体型更大,两者可能处于不同的生态位。而在我国东南部地区,两类暴龙体型对比则恰恰相反。和深吻型的徐氏亚洲暴龙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还有长吻型的虔州龙。郑文杰说,虔州龙体型较大,估计体长可达9米左右。此次发现的徐氏亚洲暴龙虽然是未成年恐龙,但是已经过了最快速的成长期,为亚成年个体,体长仅约为虔州龙的一半。它们可能也处于不同生态位,采用不同的捕食策略以避免直接竞争。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暴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