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复活”中国远古巨兽

数字化技术“复活”中国远古巨兽

大庆市博物馆展出的猛犸象化石。新华社记者 孙晓宇 摄

(化石网cnfossil.com)据新华社(记者陈志豪、孙晓宇、张宇琪):数百万年前的猛犸象化石骨架在不时的雷震声中更显雄壮威武,沉睡的远古巨兽在数字化技术的帮助下“复活”,吸引游客驻足观看……这是近日记者走进黑龙江省大庆市博物馆看到的景象。

博物馆内,50余具野牛化石骨架营造出一幅极为壮观、极具动态的“群牛奔袭”场景。“面对鬣狗的捕杀,牛群在觅食或奔跑过程中,会把年老体弱的牛和幼崽围在中间,强壮的牛群卫士则在外侧保护它们。”大庆市博物馆馆长张凤礼说,布展时,注重传递每一具化石骨架的独有神态和群体之间的关系。

点开东北野牛化石群前的数字展箱,它们的骨骼状态、肌肉状态以及原形态尽显眼前。切换成行走或奔跑状态时,眼前的骨骼化石立即变成了一头动态的史前巨兽,震撼十足。

大庆市博物馆是集古环境、古动物和古人类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包含猛犸象在内的化石10余万件、物种达43种,向观众诉说着它们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这里收藏了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化石的90%以上的物种,填补了该动物群化石系统收藏的空白。

如今,数字化技术让这座博物馆里蕴含的史前文明更加鲜活。游客们面对的不再是单调的化石展示和文字介绍,而是多元数字化技术所呈现的更立体、更新奇的体验。

数字化技术“复活”中国远古巨兽

在大庆市博物馆,借助数字化设备,参观者可了解更多科普信息。新华社记者 陈志豪 摄

自2022年起,大庆市博物馆运用增强现实、全息投影、多点触控等十余种数字新媒体技术,把馆藏按照数字化互动形式进行展览展示宣传,为观众营造更好的参观体验。

在第四纪松辽古大湖展区,各种声光特效呈现出了日升、日落、斗转星移,风雨阴晴交替的沉浸式场景。运用动画、音效、3D场景等多媒体项目,展现松辽古大湖在当时特定的地质年代中的生物多样性。

“随着近些年科技的发展,博物馆传统的展陈手段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因此我们引入了新的创意思路和技术手段,增强博物馆的文物展览的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张凤礼说。

借助交互的传播主体、多元的传播文本,透过“可感”“可视”“可触”的文物载体,依托线上、线下的多渠道传播平台,大庆市博物馆正在不断满足大众的休闲娱乐需求、知识文化诉求和互动参与追求。

“在传统的博物馆中,孩子们的热情不是很高。但通过这些数字化展现,孩子们能够沉浸在各种有趣的交互体验中,感受史前巨兽‘复活’的状态,这让他们能更容易接受相关的信息知识。”在大庆博物馆开展研学的带队负责人高岩说。

据大庆思特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已成为发展趋势,近几年他们已为全国500余所展馆提供数字化技术支持。(参与采写:朱悦)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