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新研究成果:是欧亚地区古人类最早开发和利用洞穴资源的遗址

(化石网cnfossil.com)据重庆日报:位于重庆巫山县的龙骨坡遗址是欧亚地区古人类最早开发和利用洞穴资源的遗址。近日,由重庆师范大学考古学博士生陈育芝与导师武仙竹教授联合署名发表的《长江三峡及周边地区早期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存行为》一文,在我国古人类学核心期刊《人类学学报》上正式发表,展示出龙骨坡遗址有了最新研究成果。

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新研究成果:是欧亚地区古人类最早开发和利用洞穴资源的遗址

2023年11月2日,巫山县庙宇镇,2023年度巫山龙骨坡遗址考古发掘中期评估会现场。记者 谢智强 摄

6月9日,在论文作者之一武仙竹的娓娓讲述中,一幅百万年前长江三峡及周边地区早期人类的生活图卷被缓缓打开。

两百万年前龙骨坡的气候比现在更为湿热

为了探寻长江三峡及其周边地区早期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存行为,武仙竹和他的学生足迹踏遍了包括重庆龙骨坡遗址、湖北建始人遗址、安徽人字洞遗址、云南元谋人遗址、河北马圈沟遗址、陕西公王岭遗址等在内的各大古人类遗址。

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新研究成果:是欧亚地区古人类最早开发和利用洞穴资源的遗址

2023年11月2日,巫山龙骨坡遗址,专家在现场了解情况。记者 谢智强 摄

在这场对古人类的跨时空探访中,众多的考古发现和动植物遗存,让数百万年前的长江沿岸自然环境一点点显现在武仙竹和学生们的眼前。

“我们发现,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地理范围在东部季风区,当时的古气候比现代更加温暖湿润,而且同时存在显著气候降温和冷热交替事件,南北动物群过渡带曾发生南移。”武仙竹说,这些优渥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古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以龙骨坡为例,武仙竹描绘出了当时古人类的居住环境:

在龙骨坡古人类的“花园”中植被茂盛,不仅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乔木、暖温带落叶阔叶乔木等,还有喜干和喜湿的禾本植物和多种喜温暖阴湿的蕨类。

琳琅满目的植物群体,为各种各样的动物生存提供了基础食物来源。

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新研究成果:是欧亚地区古人类最早开发和利用洞穴资源的遗址

2023年11月2日,巫山龙骨坡遗址。记者 谢智强 摄

武仙竹说,他们发现龙骨坡遗址动物群包括大量华南动物区系动物,还有一些横断山附近的西南区特色哺乳动物和一定数量的华北区动物。“但我们也同时发现,在这里,还生活着包括巨猿、湖麂、双齿尖河猪、印度长尾鼩、攀鼠、绒鼠等在内的与印度、越南相同的南亚动物区系。”

众所周知,印度、越南因为更靠近赤道,所以当地的温湿度更高,因此这些动物的出现,显示龙骨坡遗址古居民生活时期,其生境应与该区域现代三峡峡谷气候相似,但比现在三峡高海拔山地气候湿热,应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湿热森林环境。

龙骨坡古人类率先开发和利用洞穴资源

有了如此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古人类是如何进行开发利用的呢?

武仙竹说,据他们推测,当时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是围绕靠近水源的森林、草原开展狩猎和采集。

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新研究成果:是欧亚地区古人类最早开发和利用洞穴资源的遗址

2023年11月2日,巫山龙骨坡遗址,黄万波正在向专家介绍情况。记者 谢智强 摄

如河北的马圈沟遗址内,就发现有古人类猎杀草原猛犸象的活动遗迹,其中清晰保存着石制品穿插在骨骼上的现象,出土石制品中除石核、石片、断块、残片、石锤外,还包括进一步加工修理的刮削器、小型砍砸器等。

而在陕西公王岭遗址及相近其它遗址共同出现的石核、石片、刮削器、钻孔器、尖状器、石锤等石制品组合丰富,显示该地区更新世早期曾有稳定的古人类群体围绕水源充沛区域活动。

那么龙骨坡的古人类当时又在干什么呢?

武仙竹说,他们发现,龙骨坡遗址的古人类在欧亚地区的众多古人类中,最早开始开发和利用洞穴资源,“当时的龙骨坡古人类已开始主动进入洞穴,并把洞穴作为生产石制品、处理动物资源的生产和休憩场所。”

重庆巫山龙骨坡遗址新研究成果:是欧亚地区古人类最早开发和利用洞穴资源的遗址

2023年11月2日,巫山县庙宇镇,2023年度巫山龙骨坡遗址考古发掘中期评估会现场展示的早更新世早期河狸牙齿化石。记者 谢智强 摄

但是,该阶段人类所利用的洞穴,主要为小型“天坑”状垂直溶洞,这类洞穴的共同特点是视线好、活动方便。

既然要找个洞穴遮风避雨,为啥不找个大一点的?

武仙竹说,那是因为该阶段中国还没有发现人类用火的证据,所以人类对大型、潮湿或黑暗的洞穴进行开发利用可能还存在困难。

虽然只能开发利用有条件限制的洞穴,但是,在远古原始生境下,人类能够主动进入洞穴、开发利用洞穴资源,对生存空间进行开拓并对生活条件进行改变,充分说明该阶段人类智力和生产力水平已经得以提升。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人类 龙骨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