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探秘磨刀山遗址及其出土器物:为了“吃”这件事 “最早的广东人”有多努力?

实地探秘磨刀山遗址及其出土器物:为了“吃”这件事 “最早的广东人”有多努力?

磨刀山遗址现场 羊城晚报记者 王子桐 摄

(化石网cnfossil.com)据羊城晚报(记者 文艺 戚美青):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羊城晚报记者实地探访反映了广东最早人类活动史的磨刀山遗址及其出土器物,追寻距今60万-80万年前“最早的广东人”的生活足迹。

南江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存丰富,考古发掘不足1%

手镐、手斧、砍砸器……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标本展厅,记者见到了磨刀山遗址出土的几件典型石器,它们是远古先民维系生存的重要工具。

其中,一件名为“红土之心”的石器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只见这件石器为薄片状,不足成人手掌大小,形状酷似心形。

在近日发布上线的纪录片《穿越磨刀山》中,通过数字技术复原的数字人手拿打制的石器,敲开了文明的大门。其中的石器正是以“红土之心”为原型。

广东省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长刘锁强介绍:“作为石片来讲,它的形状比较特殊。发掘出土时我们就留意到了,它在有数十万年历史的网纹红土出土,就给它起了‘红土之心’的昵称。”

他表示,这件石片是远古人类从石头上剥落下来的,它可能有两种用途,一是作为毛坯石器有待进一步加工,二是由于器物本身比较锋利,也可以当作“小刀”直接使用,用于屠宰、肢解动物等。

石器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之一。2014年,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出土近400件石制品,将本地区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历史由距今13万年左右提前至距今60万-80万年前,刘锁强负责该项目的主持发掘。

他介绍,十余年来,广东考古工作者在南江流域共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地点)130余处。“正式开展考古发掘的只有磨刀山遗址,实际上也就是不足1%。”

洞穴类型遗址为寻找古人类化石提供了条件

从广州出发,到达位于云浮市郁南县河口镇的磨刀山。行走在葱茏的山林间,伴随着蝉鸣阵阵,一大片裸露的红色山坡出现在半山腰处,这里就是磨刀山遗址的位置了。

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代雨彤介绍,这样裸露的红色地貌又叫网纹红土地貌。记者在现场看到,虽然早已不见考古工作者发掘的身影,但遗址处还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土柱。代雨彤解释道:“这是发掘出土石器后,对石器下面的土柱进行了保留,同时起到标记石器出土位置的作用。”

10年来,广东考古工作者持续在磨刀山遗址周边南江流域开展考古调查。代雨彤从2021年开始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在磨刀山遗址现场,代雨彤向大家展示了几件新近发现的打制石器。

她介绍,手镐由硬锤单面打击制成,利用其尖部,可挖掘地下的野生果实;手斧由硬锤双面打击制成,具备和手镐同样的功能;尖锐的刮削器则可用于屠宰、肢解动物,削刮动物的皮毛等。

代雨彤表示,2023年至2024年广东考古工作者连续两年在南江流域开展调查工作。2023年的调查新发现了30处遗址,其中大多数为与和磨刀山遗址一样的旷野类型遗址,也有少数洞穴类型遗址。目前,2024年的调查工作刚刚启动。

刘锁强补充说,相较于旷野类型遗址,洞穴类型遗址为保存有机质的遗存提供了一个更加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我们接下来寻找古人类化石、动物化石等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线索。”

他还表示,目前考古学界对南江流域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寻求新的发现、新的突破,实际上是早期岭南探源工程课题研究的一个目标。当然,作为考古工作者,我们也希望能有更新的、更丰富的考古成果呈现给大家。”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旧石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