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重要阶段性成果 磨刀山遗址为古人类适应模式提供参考标尺

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重要阶段性成果 磨刀山遗址为古人类适应模式提供参考标尺

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重要阶段性成果 磨刀山遗址为古人类适应模式提供参考标尺

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重要阶段性成果 磨刀山遗址为古人类适应模式提供参考标尺

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重要阶段性成果 磨刀山遗址为古人类适应模式提供参考标尺

(化石网cnfossil.com)据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6月2日上午,以云浮市郁南县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十周年为契机,广东省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展示暨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十周年活动,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

活动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文物局)主办,云浮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云浮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

本次成果展示活动以“穿越磨刀山 探寻岭南源”为主题,聚焦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重大项目,展示了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发布了以数字技术复原远古“磨刀山人”的《穿越磨刀山》纪录片,并邀请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前四期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赵辉,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原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王幼平等权威专家进行发言,对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的阶段性成果进行点评,为工程未来的深入实施提出了意见建议。

活动指出,2023年是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启动实施的首个年度,主要围绕项目方案完善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立项、课题性考古调查、主动性考古发掘、多学科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最新的田野考古与研究成果,为推动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奠定了扎实基础。

广东目前确认年代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

202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提出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将以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英德青塘遗址、英德岩山寨遗址等考古遗址为研究重点,实施岭南旧石器文化与远古人类演化、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岭南地区中国化进程等三个重大课题。同时,经协商后确定由广东省牵头,联合周边六省(区)申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岭南地区文明化进程”重大项目,推动早期岭南探源工程与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接轨。

郁南磨刀山遗址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河口镇和都村,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露天遗址,也是目前广东境内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古遗址。

2013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南江流域开展旧石器专项考古调查时发现了磨刀山遗址,包括四处地点,依次编号为第1~第4地点。2014年4~8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对磨刀山遗址第1地点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出土近400件石制品,石制品类别包括石料、石核、石片、石器、断块、碎屑及使用砾石等,涵盖从搬运石料、加工石器、使用石器到废弃石器的整个过程。石器类型有手镐、手斧、砍砸器与刮削器等。根据地貌部位、地层堆积与文化面貌等综合研究,推断磨刀山遗址第1地点上、下文化层的整体年代可至中更新世偏早阶段,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约在距今60万—80万年。

磨刀山遗址是广东首次发现并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旷野类型遗址,是广东省目前确认年代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存,填补了广东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将本地区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历史由距今13万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数十万年前,是岭南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为研究整个东亚、东南亚早期人类的出现、扩散,以及旧大陆东西方早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2023年纳入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重点推进项目

这十年来在磨刀山遗址周边南江流域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地点)130余处,年代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延续至旧石器时代晚期,进一步确认南江流域是目前省内唯一具备系统开展广东最早先民及其文化研究可行性的区域。

英德岩山寨遗址的考古成果,清楚反映了最迟在距今5000年左右岭南社会开始加速分化,出现岭南地区最早的复杂社会,实证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古国时代”,岭南已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展了对于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时空格局的认识。此外,在珠三角和粤东地区的考古发掘项目也取得重要收获,如从化狮象遗址和深汕合作区白田山遗址。

广东地处东亚大陆与东南亚地区的关键过渡区域,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遗址群揭示出岭南亚热带—热带气候环境下更新世古人类的栖居形态与旧石器文化发展序列,为研究岭南乃至华南与东南亚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发展脉络以及不同阶段的古人类适应模式提供了参考标尺,对于深入研究华南—东南亚地区更新世古人类行为与区域古人类演化等课题具有重大意义。

2015年4月,“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项目荣获国家文物局“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9年,郁南磨刀山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郁南磨刀山遗址被纳入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重点推进项目。

新一期考古调查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30处

2023年在磨刀山遗址周边南江流域开展新一期的考古调查,新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30处,其中还包括洞穴类型遗址及动物化石地点。这些新发现为探寻更丰富的远古人类与文化遗存、更好地复原岭南远古环境与社会提供了重要新线索。

南江旧石器地点群可分为三期文化遗存,第一期的年代在中更新世偏早阶段,第三期应至晚更新世较晚阶段,而第二期则在两者之间,南江旧石器地点群构成了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相对完整的文化发展序列,展现了岭南地区长达几十万年的远古人类演化和文化发展的历史长卷。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长刘锁强说,目前多个项目与高校、省外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工作,包括年代学、古人类学、古DNA、植物考古、环境考古、数字化等方面,通过最新的研究理念与技术获取复原早期岭南社会的丰富信息,以科技创新应用于重大课题研究,为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的深入实施明确了工作方向。

相关:“最早的广东人”可以线上见!广东发布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

(化石网cnfossil.com)据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任田):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需要了解磨刀山遗址?

“早期岭南探源工程”与“考古中国”有什么关联?个体的我和独特的岭南文化、广袤的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6月2日上午,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文物局)主办,云浮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云浮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的广东省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展示暨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十周年活动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

本次成果展示的契机为英德岩山寨入围“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周年,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十周年。活动以“穿越磨刀山 探寻岭南源”为主题,聚焦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重大项目,展示了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发布了以数字技术复原远古“磨刀山人”的《穿越磨刀山》纪录片,并邀请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前四期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赵辉,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原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王幼平等专家进行发言,对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的阶段性成果进行点评,为工程未来的深入实施提出了意见建议。活动同时指出,2023年是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启动实施的首个年度,该年度的工作主要围绕项目方案完善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立项、课题性考古调查、主动性考古发掘、多学科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最新的田野考古与研究成果,为推动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与会专家指出,磨刀山遗址的成果喜人、意义重大,可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读:首先,对广东来讲,这是探寻岭南最直接的一个源头;其次,放到整个中国来考虑,有助于研究近七十万年前及稍微晚一点的历史,为人类的居住形态、生活方式等提供新的证据;第三,在国际层面,人类起源不仅是中国人关心的问题,更是全人类关心的问题。人类从何处来?这个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有哪些关键的时间节点?磨刀山遗址提供了关键的证据。所以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的意义重大,这些问题触及了人类的存在本质、文化认同、历史连续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层意义。

磨刀山遗址:复原岭南古人类生存状态

《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于2023年10月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提出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将以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英德青塘遗址、英德岩山寨遗址等考古遗址为研究重点,实施岭南旧石器文化与远古人类演化、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过渡、岭南地区中国化进程等三个重大课题。同时,经协商后确定由广东省牵头,联合周边六省(区)申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岭南地区文明化进程”重大项目,推动早期岭南探源工程与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接轨。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岭南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成为探寻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区域。磨刀山遗址的发现,不仅将岭南古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几十万年,而且还在南江流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一个系统性的远古文化遗存,为研究和复原岭南远古环境与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新线索和可能性,深化了我们对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认知。

2023年在磨刀山遗址周边南江流域开展的考古调查,新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30处。十年来,在南江流域共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地点)130余处,年代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延续至旧石器时代晚期,进一步确认南江流域是目前省内唯一具备系统开展广东最早先民及其文化研究可行性的区域。这些遗址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岭南古人类历史的神秘面纱,英德岩山寨遗址的考古成果反映了最迟在距今5000年左右岭南社会开始加速分化,出现岭南地区最早的复杂社会,实证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 “古国时代”,进一步改变了我们对中华文明影影绰绰的最初印象。

从星星之火到科技突进,岭南文明演进之路

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了解自己从哪里来也是科学探索的重要领域之一,我们的祖先、传统、历史和文化构成了我们的身份认同,我们的现在和未来都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之上。了解我们的起源和历史,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认识到我们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联系,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指导我们的未来发展方向。

人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如果没有星星之火的创造发生,历史将会如万古长夜失去指引,更无法想象今日科技的狂飙突进。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曹劲讲到上线数字人时表示:“有了这个磨刀山的数字人,公众(如果)想了解磨刀山的事情,甚至是磨刀山的生活,如那个时候地球的状况、植物的状况,各方面的情况,都可以向数字人去请教。”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我们可以看到岭南古人类从个体到群体、从简单生活到复杂社会行为、文明与情感的逐步进化,感受到他们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探索与敬畏。正是这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追求,对生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身边环境的适应与交流,推动着岭南文明不断向前发展,最终融入并丰富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在这场现代考古学的大勘探中,在多个项目与高校、省外科研机构联合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工作,包括年代学、古人类学、古DNA、植物考古、环境考古、数字化等方面,通过最新的研究理念与技术获取复原早期岭南社会的丰富信息,以科技创新应用于重大课题研究,为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的深入实施明确了工作方向。

提交中华文明的广东答卷

早期岭南探源工程是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旨在廓清中华文明中岭南历史地位以及独特历史发展脉络,大力推进广东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深入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等问题、全面展示中华文明风采提交广东答卷。

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的总体目标是科学阐释岭南地区古人类起源与演化历史、岭南早期文化与社会发展道路及机制、岭南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历史进程中的贡献、岭南在中华文明对外交流重要地位的历史由来等关键问题。主要任务包括岭南旧石器文化与远古人类研究、岭南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研究及岭南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这三个重大课题。工程实施时间从2023年至2035年,分两个阶段实施。

相关:广东南江流域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130余处

(化石网cnfossil.com)据中新网广州6月2日电 (记者 程景伟):广东省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展示暨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十周年活动2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

记者从活动中获悉,十年来,磨刀山遗址周边的南江流域共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130余处,年代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延续至旧石器时代晚期,进一步确认南江流域是目前广东省内唯一具备系统开展广东最早先民及其文化研究可行性的区域。

其中,2023年南江流域开展新一期的考古调查,新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30处,包括洞穴类型遗址及动物化石地点等,为探寻更丰富的远古人类与文化遗存、更好地复原岭南远古环境与社会提供了重要新线索。

磨刀山遗址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河口镇和都村,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露天遗址,也是目前广东境内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古遗址。2014年4月至8月,当时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对磨刀山遗址第1地点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出土近400件石制品。考古人员根据地貌部位、地层堆积与文化面貌等方面开展综合研究,推断磨刀山遗址第1地点上、下文化层的整体年代可至中更新世偏早阶段,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约在距今60万至80万年。

磨刀山遗址填补了广东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将本地区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历史由距今13万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数十万年前,是岭南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长刘锁强称,围绕早期岭南探源工程设定的课题目标,接下来5年至10年磨刀山遗址要持续开展田野考古调查。该研究所将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展古地质、古地貌、古环境的研究,为复原几十万年前的远古历史和环境提供资料。

此次活动以“穿越磨刀山 探寻岭南源”为主题,展示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并发布以数字技术复原远古“磨刀山人”的《穿越磨刀山》纪录片。

据悉,202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提出,以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英德青塘遗址、英德岩山寨遗址等考古遗址为研究重点,实施岭南旧石器文化与远古人类演化、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岭南地区中国化进程等三个重大课题。




上一篇 下一篇 TAG: 古人类